您当前的位置 :首页 >> 深度观察 >> 正文
三十年,血脉情
来源:武进日报 作者:□ 陈俏松 记者 镇晓丹 日期:2017-12-29 09:54:31  报料热线:86598222

QQ截图20171229101122.jpg

  曾经,两岸对峙隔绝,至亲不得相见,家庭不能团圆,浅浅海峡便是咫尺天涯。

  30年前的1987年,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,割不断的骨肉亲情终于融化了阻隔海峡的坚冰,冲开了封闭38年之久的两岸往来之门。

  30年后的今天,武台两地交流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,见证这些改变的亲历者们韶华不再,唯有两岸一家亲的血脉情永远不变。

  6年跨海之恋 结一段海峡情缘

  一封信就像是一个遥远的故事,一段渐行渐远的岁月,一个难以忘怀的旧梦。

  周末闲暇,周义红在家中翻找东西,在书橱的一个角落里无意间看见了一沓信件,信封已微微发黄、有些破碎,同样的字迹写着同一个寄信人、同一个收信人,从台湾花莲县寄往武进卫生防疫站……

  “时间过得真快啊,一晃都20多年过去了。”坐在书桌前,周义红轻轻打开一封封信件,与妻子鸿雁传情、跨海相恋的那段回忆如潮水般涌来,一切好似发生在昨天。

  1992年9月,周义红的外公接待台湾好友王先生一家回乡探亲,由于对方暂时还没有联系上老家的亲戚,便暂住在了周义红家中。当时一行人中,有位年轻姑娘,她就是后来成为周义红妻子的王顺礼。

  “记得当时是租了村里的一辆中巴车,到上海虹桥机场接他们。在我家住了几天后,再和外公一起陪着他们去老家扬州宝应省亲。”也许是年龄相仿的缘故,十几天的时间里,周义红与王顺礼十分聊得来,临走前,两人还互留了通信地址,“她说回去以后要寄礼物来当做回礼,感谢我和外公这么多天的陪同和照顾。”

  本以为那只是对方出于礼节的客套话,却不想几周过后,周义红果真收到了王顺礼寄来的包裹,里面装着精心包装好的一件T恤衫、一块手表,还有一封信,写着一些感谢的话。周义红很快回了信。就这样,一来二往,鸿雁传书,连起了海峡两端两颗年轻又热烈的心。

  “那个年代,没有现在所谓的谁追求谁,所有事情顺其自然地发生了。”每周一封,几年下来,周义红积满了整整一抽屉的宝岛来信。等到开始出现磁卡电话,两人的书信也就慢慢地减少了,大多数时候都是王顺礼打给他,“一分钟话费16.8元,太贵了!”周义红当时的工资也就200元/月,而王顺礼每个月收入有2万台币,相当于1000美金。

  正是由于当时大陆和台湾两地经济实力的差距,两人的爱情遭到王顺礼亲友的一致反对。直到1998年,他们才排除万难,有情人终成眷属,王顺礼只身一人从台湾来到了武进。而她,也成为了第一个远嫁武进的台湾女孩。

  如今,两人均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任职,女儿生得乖巧美丽,那段长达6年之久的跨海之恋也成为了一桩美谈。而随着武进经济的迅猛发展,两地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,周义红现在也会调侃妻子:“你眼光很好,找了支潜力股、黑马。”

  20年奔波 架设两地合作桥梁

  台湾企业家秦文港先生是台北市武进同乡会理事、两岸交流委员会主委,熟悉的人都喜欢叫他“阿港哥”。可以说,他是武进与台湾两地数十年交流交往的见证者和使者。

  “阿港哥”的父母是土生土长的湖塘人,新中国成立初期去了香港。“阿港哥”出生在香港,后来又移居到台湾。对于家乡武进,他所有的认知都来自父母的“枕边故事”,“他们口中的家乡,一物一景都那么美好,我从小就十分向往,想着什么时候可以回来看看。”

  1998年,“阿港哥”陪同父母回到他们阔别了50年的故乡。第一次踏上武进这片土地,他有些好奇更有些欣喜,想要亲眼看看父母说的那些老街、老房子。“我记得我一直在问湖塘桥在哪里,他们很疑惑,解释了半天才发现是我弄错了,父母口中念叨的湖塘桥并不是一座桥。”“阿港哥”回忆说,就因为这件事,他还被亲戚们“嘲笑”了好一阵子。

  探亲期间,“阿港哥”一家人祭拜祖先、游览千年古淹城、参观正在建设中的武进新城区,受到了当时的武进台办、湖塘镇政府和乡亲们的热情接待,“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、乡情,这让我很触动。”当时,“阿港哥”在台湾创办了一家业界领先的软件企业,他想着,有机会一定到家乡投资发展,造福乡亲。

  回到台湾后,经人推荐,他加入了台北市武进同乡会,并担任两岸交流委员会主任委员。从此,他每年数十次往返于海峡两岸,忙碌于武台两地的经贸合作,为台商来武进投资兴业穿针引线。据了解,近20年时间里,“阿港哥”接待政府或民间赴台团队多达30多批次,由他带队或陪同的台湾赴大陆交流考察团队有20多批次,许多台资项目落地武进的过程中都能见到他的身影。

  对于外人给予的这些评价和肯定,他从不居功,也不向记者提及任何具体细节,“我只是多带些合适的人来看看,后续的商业行为也都是自发的,帮助很有限。”“阿港哥”告诉记者,下个月初,他还会回武进,“希望把台湾医疗行业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引进来,准备投资一个新项目。”

  38年守望 回乡探亲第一人

  “美不美,家乡水;亲不亲,故乡人;常州武进,是我日思夜想,深深眷恋的故土……”“故乡似一坛陈年老酒,我已酝酿了数十年,曾走遍天涯海角,却望断归乡路……”这两段话摘自台胞周纯娟写的《心声》,今年87岁高龄的她,在台湾生活了68年。她说,她的大半生都在为一个心愿而努力——无论多难也要和大陆的亲人团聚。

  周纯娟出身在一个商人家庭,由于母亲去世早,从小性格独立。1948年,她从当时的武进医院附属真儒护校毕业,不久后便结了婚。解放前夕,她与丈夫新婚旅行,一路从广东、香港去到台湾。然而,就在那个时候,海峡两岸断绝了交通,周纯娟和丈夫从此被隔绝在台湾,无法回到大陆。

  “别人在睡觉,我就写信给我爸爸。心里很苦,想家真是想疯了,尤其是逢年过节,只能以泪洗面。”几十年来身在异乡,周纯娟把思念化作封封家书。然而,一湾海峡阻隔了骨肉亲情,那一封封承载着厚重思念的家书总是如泥牛入海,杳无音信。

  直到1987年,两岸打破了长达38年的冰封期,台湾红十字组织开始接受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的登记,10万份申请表,不到半个月就被索取一空。对于那些尝尽了思乡之痛的人来说,一张薄薄的《台湾同胞旅行证明》,就是一张等了38年的“船票”。幸运的是,因为资料准备及时充分,周纯娟成为了第一个取得这份证明的人。

  30年前的事,周纯娟对很多人说过很多次,再次被问及却依然激动,“那天我去红十字会办手续,人山人海。拿到红十字会一张单子以后,我就马上去香港,朋友带我去签证,工作人员对我说‘恭喜你,001号’。”就这样,周纯娟成为了第一个得以循正式途径回大陆探亲的台湾同胞。拿到证件的第二天,周纯娟便飞往上海,相约家人见面。

  虽然父亲和丈夫早已去世,但这30年来,周纯娟每年都要回来一两次,和其他亲友们聚在一起吃个团圆饭。在她的影响下,三个儿子和孙子们也都回来和亲人见过面。周纯娟说,她希望儿孙后代都不要断了跟大陆亲人之间的联系,永远记得,他们的根在武进。

三十年,血脉情

责编: jiangcaiting

关于我们 | 网站地图 | 联系我们 | 广告服务 | 在线投稿 | 商业服务 | 申请友情链接
苏ICP备07507975号 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备案(苏新网备):2007036号 版权所有 武进区委宣传部 武进日报社

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25号